决死雄师 The 300 Spartans (1962)

导演: Rudolph Maté

编剧: 吉安·保罗·卡莱加里 / 雷米吉奥·德尔·格罗索

主演: Richard Egan / Ralph Richardson / Diane Baker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62-11-09

片长: 114分钟

又名: 三百斯巴达勇士 / 三百侍卫

IMDb: tt0055719 豆瓣7.7分
决死雄师的剧情简介· · · · · ·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80年,精明强悍的波斯士兵在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大卫·法拉尔 David Farrar 饰)的带领下正来势汹汹地朝希腊进军,斯巴达城国王列奥尼达斯(理查德·伊甘 Richard Egan 饰)带领三百勇士和四千联军镇守最前线温泉关。叛徒的出卖让列奥尼达斯的军队成为了瓮中之鳖,情急之下,列奥尼达斯命令联军撤退,自己带领着三百勇士孤军奋战,死守温泉关。
    面对敌方无边无际的列队,列奥尼达斯和他的勇士们早已经知道了此战的结局,然而,他们并没有胆怯,反而因为势单力敌而燃起了格外高涨的气势。经过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波斯大军伤亡惨重,而斯巴达三百勇士亦长眠于温泉关之中。©豆瓣


异乡的过客啊,

请带话给斯巴达人,

说我们忠实地履行了诺言,

长眠在此地。

——希罗多德《历史》

这是希腊人为纪念公元前480年与波斯的温泉关战役,矗立在希腊德摩比勒隘口(俗称温泉关)狮子形纪念碑上的铭文。2400多年来,斯巴达勇士英勇牺牲的事迹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




1. 七千迎战百万大军


电影《三百壮士》所呈现的温泉关战役,发生在第二次希波战争期间的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四十六个属国大军水陆并进,迅速占领希腊北部,于8月中旬推进至温泉关,与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的希腊联军(由三十多个城邦组成)展开对峙。


温泉关地势极为险要,通道狭窄仅容一辆战车通过,一旦失守,波斯军队将长驱直入希腊腹地。双方兵力悬殊: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波斯大军人数据称达五百万,后世合理推测则约为五十万。而希腊联军仅七千人——由于正值奥林匹克竞技会,希腊人未能全力迎战。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亲率三百精兵前来,这些战士经年严格训练、勇武非凡,个个皆能以一敌百。


战役伊始,波斯军凭借兵力优势发动重装步兵轮番强攻。李奥尼达则充分利用温泉关的地利与兵器之长,指挥希腊方阵居高临下,以长枪迎击持短兵的波斯士兵,令敌军伤亡惨重。训练有素的希腊士兵时而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后突然转身以长剑反杀,“回马枪”战术屡试不爽,波斯人始终无法突破防线。薛西斯随后派出最精锐的一万两千人“不死队”——这支皇家卫队号称波斯王牌预备队,激战一整日仍未能攻克。据史载,薛西斯焦虑至极,竟三次从御座上惊起。


正当波斯束手无策之际,一名叫埃彼阿尔铁斯的希腊叛徒为赏金向波斯军透露了一条通往关后的小径。在其引导下,波斯军队连夜翻山迂回,击溃负责守备的佛西斯士兵,于黎明时分出现在希腊联军后方。


面对绝境,希腊联军士气崩溃,多数城邦军队撤离(另有说法称是李奥尼达为保存实力令其撤退),但三百斯巴达战士誓死不退。因按斯巴达传统,士兵绝不放弃阵地!自愿与他们共同死战的还有七百名塞斯比亚士兵。


决战时刻到来,腹背受敌的希腊壮士背水一战,予波斯军队重创,薛西斯的两位兄弟阿布罗科美斯和叙佩兰铁司亦在混战中阵亡。斯巴达王李奥尼达战死后,战士们四度击退敌军进攻,夺回其遗体。残存的斯巴达人逐渐被压缩至一座小山丘上,最终在箭雨标枪中全员殉国。战后清理战场时,波斯人发现己方伤亡约两万,而斯巴达战士遗骸仅二百九十八具。原来,两名斯巴达人未参战:一人患眼疾,另一人奉命外出。他们回国后遭举国鄙夷,一人羞愤自尽,另一人则在后续战役中力战而亡,以血洗耻。


斯巴达人虽败犹荣,其无畏精神深深震撼敌军,更极大鼓舞了希腊各城邦的抗战士气。人们在壮士殉难处立碑纪念,碑文共三则:一则为全军而刻——“四千名伯罗奔尼撒人曾在此迎战三百万敌军”;一则专为斯巴达人,即开篇所述铭文;第三则则献给随军占卜师美吉司提亚斯:“英勇战死的美吉司提亚斯长眠于此,他为渡过司佩尔凯欧斯河的美地亚人所杀。”这位占卜者虽预言斯巴达人出师不利,仍毅然参战,最终殉身。


2. 斯巴达人的两大制胜法宝


电影《三百壮士》在着力渲染战役惨烈之余,对战争细节的还原也较为贴近史实。斯巴达战士留给后世的遗产,不仅有其视死如归的勇气,更包括他们在军事建设与战术方面的深远贡献。回望这场战役可见,斯巴达军队拥有两大制胜法宝:


首推其战斗队形,该阵型使其作战效能远超波斯军队,影片中也对此进行了充分刻画。斯巴达方阵严整有序、纪律森严,与波斯军队的混乱松散形成鲜明对比。每个斯巴达步兵方阵通常每排八人,作战时前排士兵高举大圆盾构成铜墙铁壁,中后排则持长枪向前突刺,攻防一体。敌军冲锋时,后列长枪可先发制人,盾墙则提供坚实防护;而当斯巴达人发起冲击,密集长枪结合行进间的动能,交替攻击、威力巨大。这一方阵战术后经亚历山大大帝改良,成为其征服事业的核心军事遗产。


其二为斯巴达完善的军事教育与训练制度,影片开头亦对此有所呈现。


按斯巴达法律,新生儿须经长老检查,唯健壮者得以抚养,体弱者则弃于山谷。父亲无权按个人意愿教导孩子。男孩年满七岁即由国家接管,编入连队接受统一训练:他们同住同训、赤脚行走、衣食俭朴,如同苦行。至二十岁,青年正式成为军人,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并参与实战。所有二十至六十岁男子均须每日操练、备战不息。在希腊诸城邦中,斯巴达陆军之强悍凶猛,无出其右。


反观波斯军队:战略战术僵化落后;士兵多从被征服民族强征而来,士气低落;虽人数庞大却劳师远征,补给困难。种种劣势,终致其败绩。

游客
返回顶部